日常生活
“故紙堆”說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4:32 來源: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故紙”:一曰陳舊之紙。二謂書籍也。(民國版《辭源》)故紙加一個“堆”字,則言其書多。今人又加上一個“鉆”字,值得褒揚的名詞就變酸了。意思是食古不化,冥頑不開,十足的一個書呆子。 這段時間,在多次重要會議場合,有人公開說“我們的一些文化人都鉆到故紙堆里了”。言外之意不乏指謫批評。聽話聽聲,我金某人當屬其內,因為小小庸城能鉆故紙堆者,也就那么幾個人物,況且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為挖掘、探索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符號而搖唇鼓舌,頗讓一些人心煩。 半個世紀來,我們的文化建設宣傳,基本上是“泛湘西”文化內容。某些“專家”懶得鉆故紙堆,憑一首竹枝詞,把我們的大庸陽戲推給四川涼山,或望文生義,說是由“揚花柳”演變而來的。“楊”,“陽”也;又把大庸花燈說成是明朝軍人從安徽帶來的鳳陽花鼓;而大庸鬼谷神功則是少林寺、峨眉山的“舶來品”。一句話,大庸不配有文化。還有更膽大的人,居然以大庸是“大大的庸人”為由,將源于遠古祝融氏的千古文脈符號改名換姓,甚至把東西向的馬路以“子午”冠名,全不知“子午”為何意,讓外人恥笑。 嚴格地說,從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正式在我地設置充縣至今,張家界基本上沒出一個史家。我們的歷史大多散見于外地典籍中,星星點點,不成體系,且謬訛不少。張家界不乏詩人,卻缺史家。吟詩容易做史難。故做史一般由國家政府主持,叫“國史”、“州志”、“縣志”。由于沒有本土史家,我們錯失了多次回眸歷史、厘清本土文化脈絡的良機。比如劉邦賜“充縣”,是注意到了南方文明祖山崇山,“充”,崇也。此后,隋文帝改北衡州為崇州,再次推出“崇山文化”概念,至唐高宗廢崇義縣,崇山占據本境文化高地達866年之久,可惜本土竟無一人去鉆故紙堆,破譯崇山文化的千古之謎。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降慈利州置大庸縣,繼設大庸衛、大庸所,消失了幾千年的古庸國竟然被朝廷高人察覺并納入行政建制。遺憾的是:本土居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鉆故紙堆,對大庸文化符號進行深層研究。曾為光緒皇帝當老師的侯昌銘先生在他編纂的《永定縣鄉土志》中,把澧水邊一座很不起眼的“蘭香橋”載之于史,是他敏銳地發現了這座橋與屈原故里的某種聯系,卻欲言又止,不再鉆故紙堆揭開其鐵幕,無非是害怕因改寫屈原歷史惹下筆墨官司。看來,真要鉆故紙堆不是那么簡單的事。 在當今這個浮躁時代,但見人頭攢動,熱熱鬧鬧,看穿了不過是為生活奔走者,為生意揪腸者,為升官晉級耗神費力者,為貪污腐敗提心吊膽者,又有幾個傻瓜置名利場于度外,偏處一隅,冷寂孤獨,與發霉蟲蛀的故紙廝守,窮讀極搜,廣征博引,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尋尋覓覓?如此之人,如此不合時宜地鉆故紙堆,可貶乎?可悲乎?可喜乎?可嘉乎? 日前,在評審一份關于文化強市的文件(討論稿)時,我又不合時宜地提出一個悖論:張家界的核心文化是什么?誰是張家界歷史文化的代表人物?如果回答不出,我以為文化強市缺乏扎實的文化背景,是在稀泥巴上建高樓。要解此題,唯有鉆故紙堆,餓補兩千多年來前人欠下的功課,認認真真進行一番歷史文化基礎性研究,否則,張家界只能永遠可憐地匍伏在“泛湘西”文化的陰影之下。 我想進一言:我們的干部們,特別是高層領導,能否也抽空鉆鉆故紙堆?不鉆故紙堆,文化哪里來! (下期預告:走近大師)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熱門信息
-
- 金能量龍心口服液行騙至張家界,工商部門立案調查 [9781]
- 怎樣恢復相機里刪掉的照片 [6078]
- 裝修刷墻漆的教訓 [4527]
- 《禁毒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3750]
- 中國十大整體衣柜品牌亞丹升級采用不釋放甲醛的萬... [3597]
- 把大坪鎮建設成為天門山的后花園 [2460]
- 《血色湘西》女一號田穗穗扮演者——演員白靜被丈... [2434]
- 一碗米飯有多重 [2050]
- 廖漢生簡歷 [1992]
- 話說湘西土匪 [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