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日常生活

大山間舞出生命的精彩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6:04 來源: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5月19日,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公示中,桑植白族仗鼓舞榜上有名,5月14日,本報曾對桑植白族仗鼓舞的藝術特征做過專門報道。近日,懷著對這門獨具韻味的民間藝術的向往,記者走進桑植縣馬合口、麥地坪鄉等白族仗鼓舞根植的沃土,走訪那些土生土長的桑植白族仗鼓舞民間傳承人,解讀這門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解讀傳承人的藝術人生。

鐘會龍:“只要我還跳得起,我就還要跳”

“只要我還跳得起,我就還要跳,還要把徒弟教好,仗鼓舞要保護起來,要發展下去,不能斷了……”5月20日,在桑植縣麥地坪白族鄉鄉政府,被人們稱為“白族仗鼓舞大師”的鐘會龍,一位精神矍鑠的78歲老人,與記者談起相伴他大半生的仗鼓舞時,用鏗鏘的話語這樣表達了自己的追求。
盡管已是近80歲高齡,鐘會龍同記者談起仗鼓舞,依然思維清晰、談吐利落。說到仗鼓舞的一些舞蹈手法、腳步姿勢,老人甚至還興奮地站起來,手舞足蹈地比劃著,儼然一個快樂的“老頑童”。
1930年,鐘會龍出生在桑植縣麥地坪白族鄉楊家峪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6歲時便開始隨師學仗鼓舞。問及學跳仗鼓舞的原因,鐘會龍笑著回憶道:“剛開始跟著師傅學習仗鼓舞是為了有飯吃,在游神的活動里不會跳仗鼓舞就吃不到飯,為了吃飯就學著跳,后來跳著跳著就迷上了……”由于聰明好學,4年后,鐘會龍便熟練地掌握了仗鼓舞的各套基本動作。上個世紀60年代,他已是桑植縣遠近聞名的仗鼓舞高手,甚至被請去吉首演授仗鼓舞。文革期間,仗鼓舞一度被當作“四舊”遭禁,但他仍然偷偷地研究仗鼓舞。1984年桑植白族鄉成立后,鐘會龍先后到馬合口、芙蓉橋等白族鄉演跳仗鼓舞和授徒,從那時候起,他陸續收了近百個徒弟,“那時候,在鄉政府里的塔子(操場、坪)里每晚上教4個鐘頭,全鄉的男女老少都過來學,教了7個套路,像‘野貓戲蝦’、‘雙龍出征’……有些比較難學,教的時間也長,但大家都喜歡跳。”憶及那段仗鼓舞鼎盛的時光,老人面色紅潤,流露出自得的神情。
現在鐘會龍比以前更忙碌了,“現在我在家做生產,也教徒弟,還配合鄉政府整理仗鼓舞,有時候鄉政府搞活動,我還出來教大家跳。”令老人無奈的是,1984年以來收下的徒弟,現在只有4個40多歲的人一直在堅持學,“因為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現在已很少有年輕人再學跳仗鼓舞,很多套路現在的人已經不會了。”跳了整整72年的仗鼓舞,老人對這門藝術后繼者寥寥的現狀非常擔心。
“還有3個人的舞龍燈沒有教,我還準備教大家跳打家伙(鑼鼓)……”老人對教跳仗鼓舞還有自己的一攬子計劃,他說一直要跳到自己跳不動為止。

學生頭,瓜子臉,瘦小個頭,小碎花的襯衫外套著一件牛仔布料的馬甲,一臉極具親和力的笑容。這就是68歲的谷春凡,一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的女性。“仗鼓舞最少要有兩個以上的人一起跳,跳的過程中彼此協作交流,互相傳遞快樂的情緒,什么煩惱也都沒有了,我這輩子就愛好這個……”記者稱贊她很年輕時,谷春凡爽朗地笑開了。
谷春凡是桑植縣馬合口白族鄉梭子丘人,8歲時隨師學白族仗鼓舞。打小,她就深受愛跳仗鼓舞的父親和外婆的影響,她最難忘的童年情景,便是在外婆家門前的石板上,外婆一邊哼唱著仗鼓舞曲調:“邦藏兒,邦藏兒,當當;邦藏兒,邦藏兒,當當……”,一邊教她跳仗鼓舞。家庭的熏陶,使得她不僅善跳仗鼓舞,還學會了幾百首桑植民歌。
1984年馬合口成立白族鄉后,谷春凡便長期在鄉里當文化站輔導員,輔導該鄉及周邊的鄉民學跳白族仗鼓舞。“在文化站工作的時候,常常上山下鄉搞宣傳,帶領大家跳仗鼓舞、唱民歌,腰上系著牛皮鼓、小腰鼓,手上拿著小銅鈴、九子鞭,在田間地頭和大家一起邊唱邊跳,很快樂……”說起那段難忘時光,她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在文化站工作期間,谷春凡多次帶領仗鼓舞隊參加湘西自治州文藝調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986年湖南電視臺舉辦“庭之秋”音樂大賽,她表演的節目獲得了全省二等獎;2005年,她被邀請到中央電視臺第7頻道《文化與生活》欄目表演節目。
“唱啊跳啊一輩子,現在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仗鼓舞。”為了繼續帶領大家跳仗鼓舞,2009年,谷春凡在鄉政府和家人的支持下,花了6萬元把自家門前的一塊空地擴修成了專門供大家跳仗鼓舞的場地,并新購置了仗鼓、鑼等道具和服裝。“鄉親農閑的時候,學生們放假后,都來我家跳,嬤嬤、嬸嬸的叫個不停,我好開心,現在來我家學跳仗鼓舞的人是越來越多。”谷春凡告訴記者。
沒有場地,自己建,沒有仗鼓,自己請匠人做,服裝舊了,自己改做新的……“我剛請匠人做了一對仗鼓棒,足有十斤重,兩頭和中間扎了很多花,跳的時候是很漂亮的!”谷春凡向記者“炫耀”著。這個旁人眼里近乎“瘋狂”的老人,對仗鼓舞愛的深沉,“仗鼓舞是白族的歷史文化,不能斷,我就愛好這個,也要把它很好的流傳下去……”她說。

王安平,是記者見到的三個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個,才47歲的他,卻已被人們冠之以“仗鼓舞傳人”的稱號。
仗鼓舞是王安平從小就喜愛的舞蹈,8歲便隨父親學白族游神的他,能唱能舞,尤其是他跳的仗鼓舞,動作純熟、藝技驚人,堪稱出神入化。1985年,迫于生計,王安平外出做工,直到2000年鄉政府組織文化活動,請他給大家教仗鼓舞,才使得他重拾荒廢了15年的舞蹈。2009年鄉政府籌備的“三月三”活動中,王安平重操舊業,并開始把自已一直以來研究的仗鼓舞毫無保留地加以傳授,“家里不同意,要我多管管家里的事情,可是我愛好這個,我愿意拿出時間來和大家一起跳。”在王安平的堅持下,家里人也由反對轉為支持。
王安平聰明好學,善于對傳統仗鼓舞加以總結和創新。上世紀80年代,他給全鄉一百多人傳授仗鼓舞期間,曾專程跑到縣文化館向老師請教節奏和舞蹈的搭配,之后他便把從小所學和老師新教的動作相結合,對仗鼓舞的一部分動作進行了創新,令其更具舒展性。
“我考慮到仗鼓棒的重量,便把手握仗鼓棒的動作改成手捧仗鼓棒,這樣表演者能更靈活的運用仗鼓棒。”王安平認真地給記者邊講邊示范。
王安平組織的白族游神活動娛樂性強,民俗味濃厚,在于他善于在白族游神活動中增添一些趣味性強的動作和民歌,“游神活動中,邊走邊跳仗鼓舞。走的時候步伐簡單,停下來跳時,步伐復雜,內容要豐富些,我教的步伐是小步伐,根據小時候師傅所教的做了調整,動作更像表演……”王安平邊說邊跳,一招一式極富美感。“現在還有幾個手法,腳步還需要糾正,跳的沒有以前那么好看……”王安平告訴記者,平時他就喜歡研究仗鼓舞的動作,對“兔兒望月”、“童子拜觀音”等傳統套路都進行過改良。
王安平不僅喜歡研究仗鼓舞動作,對這門藝術的傳授也很上心,現在師從他學跳仗鼓舞有8人,他的兩個女兒也都很會跳仗鼓舞,“有時學校也會請我去教學生們跳仗鼓舞,雖然現在跳仗鼓舞的年輕人很少了,但為了不讓這個舞失傳,我還是會認真教,這是我應該做的事。”

鐘會龍、谷春凡、王安平,正是由于他們的堅持,桑植白族仗鼓舞才得以保存和延續。而目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民間藝人的傳承也面臨著斷層狀態。記者期待他們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因為關注他們,就是關注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就是呵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采訪后記:對桑植白族仗鼓舞傳承人的兩天走訪期間,記者在深深感受到這份文化遺產彌足珍貴的同時,心中也多了一份沉重:這種大多依靠口傳心授的技藝,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年事漸高,年輕一輩傳承人的越來越少,隨著時尚的沖擊和人們審美趣味的改變,正日漸凋零,乃至于與一些喪失生存土壤民間藝術一樣,瀕臨滅亡。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