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日常生活

芙蓉橋,浸潤在白族文化里的鄉鎮

更新時間:2018-03-19 12:28:33 來源: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在中國民歌之鄉桑植,有個叫芙蓉橋的白族鄉,那里是張家界市乃至湖南省白族民俗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
據相關資料記載,7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蒙古軍迂回南征占領了云南的大理國后,強征了一支“寸白軍”(即“爨僰軍”)進攻南宋,“寸白軍”在征伐中被打散,有白族三兄弟谷鈞萬、鐘遷一、王鵬凱率領他們的部下及家眷,溯庭、漫津澧,來到如今的桑植縣芙蓉橋、馬合口、麥地坪等地,篳路藍縷,繁衍生息。
  斗轉星移,歲月交替。白族的習俗如上九廟會(正月初九)、火把節(農歷三月初三)等逐漸在桑植縣洪家關、劉家坪、走馬坪、馬合口、芙蓉橋、麥地坪、淋溪河七個白族鄉生根發芽,在那些節日中表演的游神、仗鼓舞、龍燈、花燈、儺愿戲、九子鞭、打花棍等祭祀祖先、娛樂健身的民俗節目也一代代傳承下來,并且方興未艾。其中,尤以芙蓉橋鄉最為興盛。

錦上添花的上九日廟會
每年正月初九,俗稱上九日,是芙蓉橋鄉的廟會。
上九日廟會是一次全民大聯歡。廟會主打節目是游神、舞龍燈、儺愿戲、仗鼓舞、舞花燈,以舞龍燈最為熱鬧。芙蓉橋鄉有三四支龍燈隊伍,還有一支全是四十多歲的留守婦女組成的龍燈隊,特別吸引人們的眼球;一年四季在外務工的老少爺們紛紛登上廟會舞臺獻唱,“旭日陽剛”一把;還未返校的在校大學生大唱流行歌曲,還將什么霹靂舞、街舞,甚至肚皮舞統統搬上廟會舞臺,向鄉親們傳遞時尚的文化信息……
上九日廟會還是個大集,放眼望去,街道兩邊到處是黃色的油粑粑,紅色的醋蘿卜,白色的炒米花。小孩討嫌了,去玩具攤上挑個“奧特曼”、“機關槍”或者什么好玩的東西哄哄他,一長溜的玩具攤會使你眼花繚亂。至于女人的發卡,老人的棉鞋等日常雜貨,更是比比皆是。
上九日廟會在芙蓉橋人的心里神圣得賽過春節。一些嫁出去的女人都要等到上九日給父母拜年、趕廟會,一舉兩得。為了辦好上九日廟會,芙蓉橋鄉群眾春節前自發成立組織機構籌措資金,收多少支多少,還張榜公布,人們不在乎捐出幾個錢,只希望把廟會辦得隆重一點、熱鬧一點。
上九日廟會,是芙蓉橋白族人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如果把傳統春節比作一副錦鍛,上九日廟會則是錦上添花。

熱鬧非凡的三月三
上九日廟會是民間自發舉辦,“三月三”(火把節)則由政府集體買單。前幾年,芙蓉橋鄉曾舉全鄉之力成功舉辦了一屆隆重的“火把節”,甚至驚動了省市新聞媒體,芙蓉橋鄉的“三月三”(火把節)開始盛名遠播。
當年“火把節”的盛況至今歷歷在目。上午九點開始抬菩薩(俗稱游神),三元老司領頭,打萬命傘,舉牌子的緊隨其后。四人小轎分別將大、二、三神從安放地抬出來,穿過喜洲街,上游到敬老院,下行至龍斷埡,上千人的隊伍,一路逶迤而去,還有舞龍燈的,跳仗鼓的,都參與游神。那天芙蓉橋街上到處是人,那真叫人山人海。
火把節的主會場在芙蓉橋鄉中學的大操場上,游行隊伍來到中學操場,隨后便是一個下午的舞臺演出。
火把節的高潮是夜幕下圍著火把跳舞。隨著夜幕降臨,由稻草、秸桿捆扎而成的火把,高10多米,里面澆透了煤油,訇的一下被點燃了,鄉民們手持小火把圍著它跳仗鼓,舞龍燈,放鞭炮……
火把節還是白族人的情人節,夜幕下的篝火引得族中青年男女蜂擁而至。沒有意中人的,在那天把自己打扮得靚靚的,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歌喉和舞技,就像求偶的孔雀展開自己美麗的羽毛一樣;有了意中人的,對號入座,深情地唱著:“好田好地不用肥,好男好姐不用媒,只要二人情意好,有心戀郎不窮怕”……熊熊的篝火,見證了白族人火辣辣的愛情。

獨一無二的白族打花棍
打花棍,據考證在湖南省唯芙蓉橋白族鄉居民獨有。
表演打花棍時,兩個人(男女均可)相對而立,手握一根一米二左右的花棍(很像少林棍),邊唱邊擊打對方的花棍,動作簡單易學。打花棍那優美凄婉的民歌曲調,再配以思念家鄉和祖先的唱詞,感人肺腑。如:“麥桿草帽十八轉,想起我老家在云南,家住云南喜洲縣,蒼山腳下有家園,一隔江河三道水,二隔峨眉九重山,相見一面難上難,至今已有七百年……一拜祖先來路遠,二拜祖先家道成,三拜祖先創業苦,四拜祖先家榮顯……”表演者聲情并茂,觀賞者無不動容。
打花棍是芙蓉橋鄉招待來賓的保留節目。如今,打花棍的兩位老藝人培養的年輕弟子已經出師,芙蓉橋白族鄉民學打花棍更是蔚然成風。

蔚然成風的民族文化傳承
目前芙蓉橋鄉有兩個民俗文化藝術活動中心,一個是敬老院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那里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賽民歌的、打鑼鼓的,唱儺愿戲的,不絕于耳。另一個是鄉文化站,在下崗職工谷志凡的組織領導下,一大批中青年文藝愛好者業余學習白族舞蹈。這兩個活動中心,儼然已成為芙蓉橋白族鄉傳承民俗歌舞的據點。
在芙蓉橋鄉,傳承民族文化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負責街道衛生的白族老人,他們不僅是芙蓉橋鄉民間藝術團的骨干,更是誨人不倦的民族文化傳承者,他們白天辛苦掃街,晚上還到文化站帶徒弟,教人打花燈,跳九子鞭等白族舞蹈,令人欽佩。
白族,一個團結奮進的民族,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在白族民俗文化里的芙蓉橋鄉父老鄉親,會說話的能唱歌,能走路的會跳舞,生活過得精彩、充實。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