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日常生活

粗糧吃法不當反擾健康

更新時間:2018-03-19 12:24:34 來源: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現代生活的精細化和精致化,成為諸多營養疾病的誘因。糖尿病、痛風、高血壓、結腸腫瘤、肥胖等等正在逐漸威脅人類健康。粗糧也成了當今一種時尚,因為粗糧中含有大量纖維素,纖維素可以抑制膽固醇的吸收,減少高血脂,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而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則可以預防腳氣病。同時,很多粗糧還具有藥用價值,如蕎麥含有其他谷物所不具有的“葉綠素”和“蘆丁”,可以治療高血壓。但是,粗糧是否吃越多越好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粗糧是什么?
  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的。一般有如下三類:
  1、谷物類: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蕎麥/麥麩等。
  2、雜豆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青豆、蕓豆、蠶豆、豌豆等。
  3、塊莖類:紅薯、山藥、馬鈴薯等。
  為什么要吃粗糧?
  現在餐桌上的主食變化不小,米飯愈來愈白,面粉越來越精,而粗糧和雜糧很少見到。古話說:“五谷為養。”意思是粗細糧均有豐富的營養,搭配吃對健康有利。
  谷粒經加工去殼后,谷粒最外面的一層丟失了,而這一層含有較多蛋白質、脂肪及各種礦物質、維生素。剩下的谷體中,主要成分是淀粉、維生素及含量極低的無機鹽。所以,谷粒加工越細,丟失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越多。小麥在碾磨加工過程中的情況也是如此。例如,維生素B1及尼克酸的含量在100克富強粉中分別為0.24毫克和2.2毫克;而在100克標準粉中分別為0.06毫克和1.1毫克。而現在吃的面粉比富強粉還要精白。
  平時飲食中維生素B1的來源主要從米、面中獲得。嚴重缺乏維生素B1,會出現腳氣病,四肢麻木,活動障礙,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全身水腫;輕的會出現四肢肌肉無力,胃口差,消化不良等。
  大米、玉米、面粉中賴氨酸的含量少,而黃豆、青豆等豆類中的賴氨酸含量比較多。如果細糧、粗糧、雜糧搭配吃可以起到營養素的互補作用,并且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另外,粗糧、雜糧及豆類中的膳食纖維素含量豐富。纖維素不但能刺激胃腸道的蠕動,促使每日排便,糾正慢性便秘,而且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腸癌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粗糧怎么吃最科學?
  粗糧的科學吃法一:粗糧應該吃多少
  大家都知道常吃粗糧可以降低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很多人特別是老年人會經常吃粗糧,而且有的人一天兩頓都會吃。其實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那么我們每天應該吃多少粗糧才合適呢?
  專家提示:正常人每天都應該食用一定量的粗糧,但是一天不能超過3兩。老人和小孩還應該減半。
  由于粗糧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老人和小孩因為腸胃功能比較弱,食用過多的粗糧容易導致胃脹、胃酸。
  另外,由于粗糧中含有的纖維素和植酸較多,每天攝入纖維素超過50克,而且長期食用,會使人的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臟、血液等臟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甚至影響到生殖力。 如果大家只是一味的吃粗糧,容易造成營養吸收不均衡,從而導致缺乏營養。所以說,粗糧可以每天吃,但是一定要控制食用的量。
  粗糧的科學吃法二:吃粗糧的時間
  吃粗糧食品不僅在量上有講究,而吃的時間其實也是有規定的。
  專家提示:粗糧最好在晚餐食用。因為人體可以更好的利用粗糧中的膳食纖維來消除體內的垃圾,降低血脂。
  粗糧的科學吃法三:吃粗糧的時候應該多喝水
  我們在吃粗糧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吃的多少,吃的時間,還要注意搭配。除了要注意粗細搭配的原則以外,還要注意在吃粗糧的時候多喝水。
  專家提示:因為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需要有充分的水分做后盾,才能夠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
  那么您在吃粗糧的時候,不凡食用一些白開水或者熬一些稀粥來搭配吃,這樣更能幫助排泄。
  粗糧的科學吃法四:粗細搭配最合理
  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頒布了纖維食品指導大綱,給出了健康人常規飲食中應該含有30-50克纖維的建議標準。研究發現,飲食中以6分粗糧、4分細糧最為適宜。所以,粗細糧搭配吃最合理。
  專家提示:吃粗糧應講究方法。從營養學上來講,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不如將它們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營養價值更高,因為這可以使蛋白質起到互補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吃的臘八粥、八寶粥、素什錦等,都是很好的粗糧混吃食物。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