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城市概況

人文經典 弘道圣地(四)

更新時間:2018-03-19 12:07:17 來源:aniluna.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第四節

    陵廟祠堂  寺院塔觀
  
    神州第一陵——株洲炎帝陵
  
    炎帝陵又稱“天子墳”,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炎陵山山麓之白鹿原。相傳上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來南方巡視,嘗草采藥,為民治病,不幸誤嘗毒草身亡,安葬于此。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是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的圣地,被譽為“神州第一陵”。
  
    中國最古老的帝陵——永州舜帝陵
  
    舜帝陵是我國有史以來帝陵中最古老的陵。《史記》記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位于九嶷山的舜帝陵,始建于夏朝,是我國置陵最早、存續時間最長的始祖陵廟,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舜帝陵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建設面積3000多平方米。
  
    中華第一祠——汨羅屈子祠
  
    屈子祠亦稱屈原廟,現辟為屈原紀念館,位于湖南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于漢代,1765年重建,占地7.8畝,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祠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汩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后來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江而死。后人為了紀念他,便修祠在此。祠的建筑為磚木結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是我國現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有“中華第一祠”之稱。
  
    湖南最早的寺廟——麓山寺
  
    麓山寺位于岳麓山腰,為湖南最早的寺廟。西晉秦始四年(268)為高僧竺法崇所創建,昔稱湖湘第一道場。南朝劉宋元徽元年至四年(473-476),湘州刺史王僧虔曾重修。梁紹泰二年(556),湘州刺史王琳開甘露門,重修殿宇。隋開皇九年(589)建感應佛舍利塔,宋元祜元年至八年(1086-1093)重建殿宇。明萬歷年間(1573-1620)敕賜名“萬壽宮”,明藩吉王于此建講臺,明末均毀于兵燹。清順治十五年(1658)重建麓山寺,后屢經修葺。殿后有泉,水出石隙,極清冽,稱“龍泉”,亦稱“玉泉”。寺內原有唐李邕《麓山寺碑》,現存岳麓書院。1983年,國務院公布麓山寺為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院。
  
    湖南擁有佛祖舍利的寺廟——張家界天門山
  
    天門山寺,始建于唐朝,整座寺廟由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閣等建筑組成。自建寺以來,信士眾多,香火鼎盛,一度成為湘西地區的佛教中心。天門山寺自古名士隱士輩出,古有五代后晉周樸、元代張兌、明末清初李過等在此禪隱,今有李娜與天門結緣,皈依佛門。由中國佛教界首次組團前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故鄉——尼泊爾藍毗尼迎請回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正式安放入張家界天門山寺,天門山寺由此成為湖南省唯一擁有佛祖舍利的寺廟。
  
    湖南最大的石古建筑——綏寧縣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湖南綏寧縣聯民鄉與口縣那溪鄉交接處的高登山主峰頂上,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改建為石庵。全寺從基腳到瓦層全都用青石料砌成,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由山門、灶王殿、關圣殿、正殿、南岳殿五進及副殿、偏殿、廂房、火房等組成,柱、梁、椽、瓦、壁全是用青石鑿制,雕刻精致。瓦不漏水,墻不透風。有石刻對聯及碑文多處。普照寺四面高聳九天,凌云欲飛,終年云霧繚繞,佛教信徒視為圣地,是周圍數縣群眾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為旅游避暑勝地。
  
    湖南千年古寺——湘陰法華寺
  
    湘陰法華古寺始建于唐朝,位于湖南湘陰樟樹鎮,湘陰法華寺有著1300年的厚重歷史。古寺分別供奉釋迦、觀音、彌勒、四大金剛等佛像。香客絡繹不絕,引無數墨客騷人吟詩作對,留下“云氣來衡岳,江聲下庭”著名詩句。現代法華寺,雄偉壯觀,清凈莊嚴,身臨其境,無不令人肅然起敬,身心凈化。法華古寺歷代名僧輩出,晚清之季,東林長老及敬安禪師皆當世碩德。東林長老歷任衡陽大羅漢寺及長沙谷山寺住持。敬安禪師別號“八指頭陀”湖南湘潭人,同治七年依東林長老剃度,后東游吳越,于浙江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肉燃燈供佛,自號“八指頭陀”。敬安禪師首任中華佛教總會會長,后以身殉教,永傳佛教史冊。
  
    溈仰宗的起源地——寧鄉密印寺
  
    密印寺位于寧鄉縣溈山山腰毗盧峰下,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宗家之一溈仰宗的起源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傳說當時寺內鑄有可做1000人飯的千僧鍋、一口5048斤大鐘和原藏經文5048卷,遂有“密印三藏”之稱。現存建筑有山門、大殿、后殿、配殿、禪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萬佛殿是密印寺內最著名的建筑,仿南岳大廟大殿建造,高九丈,重檐歇山頂,內外三十八根柱。墻磚高尺余,每磚模制貼金佛像,共12182尊,鑲嵌于四壁,備極莊嚴,堪稱海內第一。
  
    湖南唯一的“五帝”陵廟——寧遠九疑山舜帝廟
  
    九疑山位于湖南永州寧遠縣境內,又名蒼梧山。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于夏朝,第二座舜帝廟建于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明洪武四年(1371),舜帝廟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如今的舜廟為上世紀90年代重建,于19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廟占地600余畝,坐南朝北,莊嚴肅穆,這是國內唯一的舜帝陵墓,被稱為“華夏第一陵”。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筑,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
  
    湖南唯一佛道合一的寺廟——衡山南岳大廟
  
    南岳大廟位于南岳衡山風景區南岳鎮北街,扼衡山入山口,是湖南唯一的佛道合一的寺廟,為仿故宮九進式建筑,是中國五岳名山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代寺廟建筑群之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為宮殿式建筑,坐北朝南,殿內供有南岳圣帝塑像,狀貌威嚴。南岳圣帝為大廟正神,一說是崇黑虎,一說是炎帝,多數稱是無名無姓的南方之神,唐以前一直被稱為“岳神”。廟內另有碑刻數以百計,多為名家題撰。南岳廟與泰安岱廟、登封中岳廟并稱于世,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湖南最早的道教活動場所——長沙陶公廟
  
    陶公廟坐落在湖南省長沙縣榔梨鎮境內,是江南一帶最早的道教宮觀,湖南省最早的道教活動場所。始建于公元507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史稱“六朝遺廟”,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陶公廟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主要由山門、戲樓、石級、正殿、偏殿等六個部分組成。廟宇的建筑,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藝。其“古樓”兩字系光緒皇帝之師翁同親筆書寫。殿內懸掛著顏家龍、王超城、李立等湖南省著名書法家的珍貴手書。
  
    湖南最早的木質建筑文廟——岳陽文廟
  
    位于湖南岳陽二中校園內的文廟,也叫孔廟,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又稱岳州學宮。殿內16根橫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間,墊有一個約30公分厚的鼓形橫木,名叫木質,為古代建筑中所罕見,是湖南最早的木質建筑文廟。木質可以防潮,保證了大柱干燥不腐,故大成殿中的大柱雖距今900多年,依然完好無損。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8月進行過一次大修,在天花板上繪有一幅“盤龍戲鳳”,至今依稀可辨,為文物中的珍品。2001年06月25日,岳陽文廟作為宋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湖南最大的文廟——寧遠文廟
  
    寧遠文廟位于寧遠縣城,始建于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是祭祀孔子的宗廟,也叫學宮。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是江南地區最大的文廟,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遠文廟的精華之處,莫過于石雕。大成殿前的丹墀刻有五龍浮雕,更值得一看的是20根整體通高5米、直徑約40公分的灰色大理石龍鳳石柱,為全國古建筑所僅有。
  
    湖南最大的媽祖廟——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位于芷江城舞水西岸的江西街38號,與縣城隔河相望,距懷化市40公里。據清同治八年(1863)《芷江縣志》載:乾隆十三年(1748)福建客民建,是湖南目前乃至內陸省份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原占地面積6532平方米,規模巨大,是保存歷史最悠久的媽祖文化建筑群體。其中,最具價值的是山門門坊的青石浮雕,堪稱一絕,享有“江南石雕明珠”盛譽。
  
    湖南唯一紀念柳宗元的祭祀性古代建筑群——永州柳子廟
  
    柳子廟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坐落在永州市零陵區的瀟水西岸,是湖南唯一的一座為紀念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而修建的祭祀性古代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教育基地,湖南省文明窗口單位。整座廟宇占地面積15畝,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廟內現存有歷代石刻碑記匾聯甚多,價值頗商,其中“荔子碑”,  “嚴嵩碑”尤為珍貴。“荔子碑”并因其為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撰寫,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書丹,內容為歌頌了柳宗元的德政,集唐宋八大家三大名人的文,字、德于一石,又稱為“三絕碑”。廟內的備種雕、刻、塑、繪藝術構件眾多,均出自全國名家之手,價值甚高。
  
    中國瑤族第一殿——江華盤王殿
  
    江華盤王殿位于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城沱江鎮中心平頭巖公園(又稱盤王城公園),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盤王廟,堪稱中國瑤族第一殿。盤王殿坐北朝南,為混凝土仿古式建筑。占地21畝,建筑面積1300余平方米,地勢分三級,依次為廂房、主殿、陵墓。整座建筑群遠望錯落有致,紅墻琉瓦,金碧輝煌,近看古樸典雅,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是一個展示瑤族歷史文化的瑤族博物館,成為了海內外瑤胞尋根訪祖的圣地。瑤族每到一地,都要建祖廟——盤王廟,以示不忘本。
  
    湖南唯一的“四教合一”圣地——江華瑤族自治縣豸山
  
    豸山位于江華縣城沱江鎮東面,屹立于瀟水之畔,  “峭壁摹空,懸崖俯流”。因山形似古代傳說中的獨角獸(豸獬)而得名。豸山寺建于明朝萬歷四年(1576),距今四百余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格局。依次是佛教的豸山寺觀音閣、道教的呂祖閣、儒教的文昌閣,一字排開,連為一體。在山頂的伊斯蘭教凌云塔(又叫“文塔”)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  (1878)由清“中興將帥”王德榜(江華碼市人)捐資建成。該塔是磚石結構閣式建筑,塔身7層,高21米,八方四門,集佛教、伊斯蘭教之建筑風格于一體。塔的外形為中國傳統建筑形式,斗拱、出檐、起翹為中國建筑特點;塔內部為中空穹隆頂曲線流暢,屬西方建筑手法、伊斯蘭建筑風格。此塔可謂中西合璧之建筑,清代有詩贊日:  “天造奇峰境最幽,睛光倒影漾江流……兩河到此巖橫峭,勝景悠然萬古留。”有專家稱豸山為全國獨有的“四教合一”的圣地。
  
    湖南最古老的水上道觀——南縣“赤松亭”
  
    赤松亭地處南縣藕池河西岸,是一座載入史冊的著名水上道觀。據《梁書》載: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公元551年),梁湘東王遣胡僧佑擒侯景將任約于赤松亭,”后因著名道家人物赤松子在此修道,故改名赤松亭。二十四史文字記載,漢代張良隱退后,隨師傅赤松子云游至此,因而建亭。赤松亭原系水亭,三面臨水,一隅臨街,已有1400多年歷史。  “詩圣”杜甫南下庭,曾于768年到達赤松亭,作《寄韓諫議注》詩一首,流傳千古,赤松亭其名益盛。唐宋乃至明清,游人絡繹不絕。1921年春夏之交,毛澤東在南縣考察國民教育時,曾游覽此處。1930年6月和10月,段德昌、賀龍兩次率紅軍攻克縣城,在此擴軍。赤松亭歷經滄桑,現僅存殘殿一間。只有那經戰火洗禮殘留的漢磚魏石,見證著當年的火浪驚濤,記載著湖光水色的文明轍痕。赤松亭以它的清靜無為、煉丹辟谷的道教文化榮耀昔日荊楚大地。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這一體現中國歷史文化的庭名勝遲早將會重現人們面前。
  
    中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坤(女)道觀——長沙縣河圖觀
  
    河圖觀位于長沙縣水塘鄉鰲魚村撈刀河北側,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坤(女)道觀,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坤道觀。1863年由武當山龍門十五代道長易本立創建,占地5400平方米,山門上橫掛“十方河圖觀”五個大字。曾于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增修,1933年重建,1982年和1986年,又兩次進行維修。殿堂布局,小巧緊湊,樸素簡練。觀門直題“河圖觀”名三字,山門滿嵌著表現道教故事的堆畫。河圖觀位處水鄉,背靠小山,門前水田,上有蒼松翠竹掩映,下有奇花異草點綴,清新和諧,純樸自然。觀內保存了道教全真派唯一的道教音樂法事。
  
    中國江南規模最大的舍利塔——南岳高山金剛舍利寶塔
  
    高山金剛舍利寶塔位于湖南南岳南臺寺后側的瑞應峰,海拔600多米,是我國江南規模最大的高山金剛舍利寶塔。塔高48米,占地233平方米,樓分九層八面,塔內256級階梯繞塔壁而上,經國家文物部門和中國佛協鑒定的兩枚佛舍利即安奉在頂層。,該塔于1993年7月動工,1998年5月15日正式落成。
  
    湖南唯一的宋代磚塔——澧縣花瓦塔
  
    花瓦塔位于澧縣城北30公里的宜萬鄉花瓦村,地處湘鄂兩省交界處。該塔建干宋代,系磚結構實心塔,平面作八邊形,高七級計22米。該身轉角處砌有倚柱,每層腰檐底部先砌出一道蓮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轉角處的翹角作一鳥翼卷云形,塔頂置琉璃葫蘆瓶式剎。塔基實為地宮,高約30米,北邊置一拱門可入內。塔體結構風格均保持了五代的特征,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座宋代磚塔,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最高的石塔——沅陵縣龍吟塔
  
    龍吟塔位于沅陵縣城東河漲洲,因洲旁水聲似龍吟而得名。塔高42米,是湖南省現存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塔。1996年元月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沅陵縣志》和清道光二十年碑文記載,龍吟塔建于明代,道光二十九(公元1849年)年建成七級寶塔。龍吟塔各層檐下的裝飾不拘一格,有石制的斗拱、佛像等,融合了明、清兩代建筑風格,且融入了湘西地方特色,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筑風格。塔內置有旋梯直通塔頂,塔身結構嚴謹,裝飾精巧、典雅,整體造型完美,表現出極高的科學藝術水平。
  
    湖南保存最完整的土塔——安化縣大堯土塔
  
    安化縣大福鄉的古土塔,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坐落在安化縣大福鎮木孔管區大堯村的一條溪邊,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土塔除塔基是用青石條壘砌之外,其塔身全是用三合土筑成,六方四級,高12米,塔檐都覆蓋青瓦,垂檐彩繪蔓草。上層的六個翹角上都塑有蹲著遠眺的神獸,下懸各式泥塑風鈴。該塔的最下層是空的,僅在朝南一方有一門形口(即塔門)。塔門的兩側寫有一聯日:“大塊文章成臻化境,堯天日月共仰光華”。由此,人們便稱之為“大堯土塔”。大堯土塔為全省現在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土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最高的磚塔——永州回龍塔
  
    永州市回龍塔位于永州市城北,臨瀟湘二水合流處的瀟水東岸,系明代萬歷年(1 584年)邑人呂藿捐金建塔。回龍塔坐北朝南,磚式結構,呈平面8角形,塔高38.06米,外觀8層,內實5層,構造獨特。門額題有“回龍寶塔”4個行書大字,為欽差大臣湖南右僉都御史闡人陳省所題。底層用青石條建造,8角形平面,邊長5.67米,高4.4米。頂部圍是由望柱,尋杖、欄板等組成的石欄桿。第二層以上各層均用青磚平砌而成。塔身中空,是2種直徑不同的磚砌5筒體,使塔形成內外兩環。內環為塔心室,8方形迭澀圓形平頂,外環為厚壁,內外2環之間夾以回廊。每層回廊之間置青石或青磚階梯,可拾級而上,盤旋至塔頂。
  
    湖南保存最完整的圖騰塔——衡南縣字紙塔
  
    字紙塔位于衡南縣茅市鎮井沖村赤足組。該塔始建于清光緒丙子二年,塔高約10米,共4層,塔基2平方米左右,現保存完整,巍然屹立。整座造型古樸,每層正面均有精美的石雕圖畫,其中“珍惜字紙”、  “氣沖云霄、光射斗牛”等石刻文字依然清晰可見。據載,以前讀書人所記文字紙張與一般垃圾是有著嚴格區別的,不得隨意踐踏,一定是要在字紙塔中焚燒,這便是字紙塔的來歷吧!
  
    湖南近代教堂建筑——長沙天主教堂
  
    長沙天主教堂位于長沙市開福區湘春巷8號,為湖南省內歷史最久的近代教堂建筑。始建于1901年,仿哥特式建筑,由意大利籍傳教士翁德明主持修建。天主教堂由教堂和22米高的方筒形鐘樓兩部分組成。與主教神父樓連為一體,形成群體式庭院式格局,占地約9畝。長沙天主教堂1946年升格為湖南總主教座堂,曾有18位中外傳教士在這里傳教。長沙天主教堂為20世紀初西方文化進入湖南的象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之久、文化內涵之厚為長沙之冠。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