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羞动画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黄网站色成年片大免费软件_放荡的情妇

市內資訊

干旱冰凍雙重考驗下的中國農業

更新時間:2017-12-09 12:46:09 來源:aniluna.com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異常天氣引發的冰火兩重天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農業生產敲響警鐘: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實現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已經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場抗災保豐收的戰役正在打響。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 異常氣候考驗中國
  近日,貴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凍災害,不少路面都結上了一層冰。和天氣一同墜入冰點的,還有人們的心情。“6個大棚嚴重損毀,10多畝蔬菜70%受災。里外損失超過3萬元。”看著一夜“凍僵”的蔬菜,銅仁地區萬山特區龍江村村民劉洪水憂心忡忡。大范圍的低溫凍雨天氣盤踞西南地區。本應山花爛漫的地方,如今風雨飄搖。截至目前,今年以來我國南方降水日數普遍在8-10天,其中貴州西部、重慶西部、湖南東南部等地有10-12天。
  在河南省杞縣陽堌鎮西鐵崗村,自打麥播以來已連續100多天沒下過一滴雨水。成片的麥田泛著枯黃。
  這樣的場景在華北和黃淮地區隨處可見。
  在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和安徽六省區,去年10月以來的平均降水量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減少使得這些糧食主產區冬小麥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困難突出。
  “這是1961年以來的歷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氣候異常在作祟。”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解釋說。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緯度大氣環流明顯調整,導致冷空氣更為頻繁猛烈。這時,西南暖濕氣流為南方輸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匯形成大范圍雨雪天氣。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弱阻擋南方的暖濕氣流北上,華北、黃淮等地無法形成有效降水。
  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顯示,未來一段時間,大氣環流異常仍不能根本改變,這意味著目前我國南方的低溫凍雨和華北黃淮無降水局面仍將維持。
旱魔肆虐糧食主產區. 農業生產面臨災害挑戰
  低溫冰凍給南方蔬菜生產帶來大范圍影響,在不少地方,蔬菜價格出現了明顯波動。
  在北方幾個糧食主產區,持續的旱災更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農業生產增加了不確定性。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農作物受旱面積6039萬畝,其中重旱898萬畝。
  將這些數字還原到中國版圖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全國受旱區域全部集中在黃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糧食主產區!
  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麥為主的夏糧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約四分之一,僅河南一個省的冬小麥產量就占全國逾四分之一。發生在糧食主產區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麥生長,將為全國農業生產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這意味著什么?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特殊產品,是國家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堅實基礎。歷史經驗證明,一旦糧食大幅減產和投資需求膨脹“雙碰頭”,我國經濟運行就會出現“波瀾”。
  有專家認為,在目前國內糧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當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氣將增強市場對小麥等主要農產品看漲的預期。
  盡管目前冬小麥沒有進入產量形成的關鍵期,苗情基礎較好,但若干旱持續下去,小麥能否增產豐收將面臨嚴峻考驗。
  柴油價格上漲,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長等實際問題將給抗旱帶來很大挑戰,抗旱促春管任務十分艱巨。農業部小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說。
  在山東臨沂,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正在橫行,旱魔所到之處,秧苗枯黃。“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臨沂市龐居村村民張華正為今年能否有個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為這個農業大省全力應對的頭等大事。“如果過年后氣溫回升到日均3攝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鄉的勞力進行耕種,否則真是夠嗆。”河南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湯其林如是說。
中央地方同心協力 抗災戰役全面打響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全體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華北、黃淮等地區的旱情發展情況,做好抗旱的各項工作,確保冬小麥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擊南方部分地區雨雪冰凍災害,力爭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視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關今年糧食穩定增產,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緊要關頭,從中央到地方,從領導干部到普通群眾,各地區各部門緊急行動起來,同心協力,一場科學抗災、確保生產的戰役迅速打響。
  農業部制定抗旱的技術路線和應對措施,并派出20個工作組,分赴主產區調查災情,指導農民加強春季田間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對可能發生供水短缺的城鎮、農村進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開展抗旱物資的儲備工作,切實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氣象局則通過加強干旱、低溫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災害分析,確保聯動機制落到實處。
  受影響省份動員力量和資源,投入到抗災當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資金2.6億元,抗旱設備萬臺套。“我們要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準備!”鄄城縣抗旱服務隊隊長鄭茂杰說。
  山東開工建設一批抗旱應急水利工程,預計新增灌溉面積690萬畝。在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抗旱服務隊已進駐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類似的場景隨處可見。
  在貴州,在湖南,在重慶,搶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時清除積雪,成為各地的攻堅戰。
  “科學謀劃,及早部署,將使我們處于抗災救災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說。
  災害頻發敲響農業警鐘 長效防災機制亟待完善
  “我種了一輩子地,近十年是越來越旱。”60歲的黑龍江省肇東市東升村農民于林堂認為,和過去的風調雨順不同,現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種“常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顯示,今后,強降水、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更加頻繁的出現。
  災害頻發正逐步成為常態,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
  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災害損失糧食500億斤左右。
  “這些自然災害足以為我們敲響警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穩定,農業基礎薄弱在今后較長時間都無法根本改變,在這個前提下,更應理性看待農業生產周期性波動。”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無數次自然災害的考驗,我國糧食產量從2000億斤連續邁上8個臺階,達到1萬億斤以上的水平。
  實踐表明,糧食生產能力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既要鞏固現有生產能力,又要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才能實現產量的新突破。在我國糧食生產來之不易的“七連增”基礎上,還需要繼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確保糧食安全、農民增收。
  “要把過去作為危機應對的意識和措施常態化!”程國強說。
  近年來,成功應對自然災害,確保糧食增收,我們獲取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2009年冬天以來小麥主產區持續低溫,中央財政特別安排5.3億元對冬小麥主產區的5300萬畝弱苗麥田給予施肥補助;2010年春,西南發生歷史罕見干旱,國務院迅速出臺扶持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西南旱區玉米覆膜種植等給予補助……這些政策和資金猶如及時雨一般,對當年的農業生產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今天,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綢繆。建立長效防災減災政策體系,有益于維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安全和市場穩定。
  ——將保護農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僅體現在豐產的時候通過調整最低收購價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減產時,采取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抗旱保生產。
  ——確保糧食市場穩定,需要我們站在現有耕地和水資源緊缺的當下,進一步研究主要農產品調控機制,通過多渠道確保市場供應穩定。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利設施建設有益于提升農田產出能力。
  “這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們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使現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夠旱澇保收。當災害來臨時,不至于束手無策。”程國強說。
         (本版稿件均據新華網)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