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民族
服飾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1:42 來源:aniluna.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二)服飾
【土家族服飾】 據史載,有關土家的服飾宋代稱“溪布”、“峒布”、“土錦”等。后受漢族先進技術的影響,土家人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成圍裙。清代后,有較大變化,舊志載:“土民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頭,服斑斕之衣、…俗重耳圈,兩耳累累然……及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到了民國時期,土家服飾“有頭裹青布或白布頭巾,大袖短衣,裙繡花邊,男女耳留垂環,婦女高髻抹油,平居不系下裳,不飾銅黛,歲節喜慶乃為之。土著漸遂與之同。惟婦女纏足貫牙,多環累累然綴肩下”。到了現代,土家服飾發生較大變化,但仍保留許多傳統樣式。土家族人始終著以琵琶襟為特征的滿襟衣,托肩矮領大袖口,滾花邊。男捆腰帶,女套繡花圍裙。頭上均包青布帕或絲帕,男帕左方垂一節過耳,婦巾全包頭。未婚閨女留長發扎長辮,用紅頭繩扎上下兩端,額前留“劉海”。已婚婦女挽發管,別簪,插銀首飾。褲子多為青、藍色、上結白布褲腰,褲腳短且大。青壯年男子打綁腿,女褲以對襯色布加邊,上綴三條均等的梅花條,腳上穿青布瓦鞋,包白色裹腳布。若遇喜慶節日或走親訪友,則另有一番梳妝打扮,如加佩牙簽、銀牌等。
【土家婦女服飾】 頭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銀耳環,胸前掛銀項圈、銀牌、銀鈴、玉珠等,行走時發出叮叮響聲。上衣有:(1)大襟,左開襟袖大而短,無領,滾邊,衣襟和袖口有兩道不同的青邊,不鑲花邊。(2)銀釣,此衣為矮領,衣襟袖口鑲寬青邊,袖口青邊后再扣三條五色梅花邊,胸襟青邊則用打線繡花。(3)三股,衣大袖長,袖口鑲半尺寬邊,領高約半寸,鑲三條細邊。(4)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此衣大而長。此外土家姑娘喜在胸前系一塊梨形挑花或蠟染圍腰,老年婦女喜戴列子圈圈帽,佩大圈銀耳環。此外,奪流裙、百褶裙、鴉鵲衣及繡花鞋墊等都很有特色。
【土家男子服飾】 頭包青絲帕或青布、白布帕2米~3米,包成人字格。一般穿對襟短衣,多鈕扣,老人著大襟衣。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銅扣,衣邊上貼梅條和繡“銀釣”,后來逐漸穿滿襟衣和對胸衣,老年男人多穿滿襟衣,青年男子穿對胸衣,正中安5至7對布扣。褲子由青、藍布加白布縫成。鞋子是高梁面白色底,勞動者不大穿襪子,冬天只纏一副青、藍布裹腳。
【土家打花】 與挑花并稱,為土家工藝美術的兩朵花。線粗質厚,取色濃重,色彩對比強烈,尤以紅色最為多見,醒目耀眼。據說這和巴人早期歷史有直接聯系。相傳巴人最早有五姓,由于居住的洞穴不同,其中一姓屬赤穴,其余的姓屬黑穴,后來以巴氏一姓為主的部分定居于今土家族北部地區即廩君部落,以黑穴的姓為主的部分定居于今南部地區,即板檐。在五姓之中很長時期處于主導地位的是赤穴一姓。打花耀眼的赤色,以及挑花悅目的黑色,正是與赤黑二穴這種歷史有關。打花紋樣不少品種竟然是以黑色和深藍色作為底色去烘托艷赤,構思奇特,對比強烈,獨具特色。
【土家花帶】 一種絲線編織物。長度在1米左右,寬窄視花紋繁簡而定,平均在3厘米左右。舊時為土家姑娘、婦女必學手藝,作為男女定情信物及小孩背帶、衣裙系帶、繡花荷包帶等。其花紋來源于生活,以常見的花草、魚蟲、鳥獸等形式加以變化而成,構圖嚴謹,小巧精細,裝飾性強。其紋樣由一種花紋和多種花紋相拼而成。花紋主要有胡羊兒花、壽安花、萬字格、鳳穿牡丹、苦瓜花、整朵菊等。花帶色彩多樣,底色較淡,花色較深,或以黑色為花,對比強烈醒目。花帶制作簡單,用一根長約15厘米~20厘米、兩頭尖上翹的牛骨或銅挑隨手即可編織。
【八幅羅裙】 土家族舊時一種傳統服飾,即一種形式很特別的裙。“改土歸流”前,土家族無論男女,均以此裙代褲。舊志載:“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繡花邊。”此即指“八幅羅裙”。其裙多為天藍色,用八幅布縫成,分八塊,裙幅的邊緣均鑲有花邊。用兩對扣子和兩根帶子系腰,前后左右八幅均折成水波皺紋,裙下面的擺筒鑲寬約10厘米- 13厘米的花邊。男子的裙短,不過膝,女子的裙長過膝。此裙正逐漸消失,惟有梯瑪巫師祭神時,偶有穿者。
【扎染】 原名“絞領”。將絲綢或成衣,按圖網線縛住某些部分,即“扎粒子”,染色曬干,拆去洗潔,即成各式自然圖案。此法與蠟染的最大不同即利用自然斑紋,操作簡便,不用預先刻制花板,且染后色彩朦朧自然,別具風格。
【處袋】 白族語音譯,即“荷包”,白族人傳統的佩飾習俗。山區白族男子,從小到大,都要佩帶荷包,其荷包上多繡有彩蝶、雙鳳、牡丹等圖案,作為一種裝飾。小時的荷包由母親或姐姐刺繡,成年時掛的荷包,則是由情人刺繡的,象征著愛情。
【坎肩】 白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坎肩,亦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上衣。此種服飾習俗由來已久。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街市衣件中有苧布背心,生絹背心。……”《清稗類鈔·服飾》:“豐臂,漢時名繡,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白族婦女視坎肩為最美的上衣。其形狀以右衽對襟開口,其紐扣講究銀鈕或透明晶體紐扣。色彩,姑娘以紅、藍顏色為主,成年婦女則以藍、黑色為主。婚后,婦女都要有一件黑全蕊坎肩,作為喜慶節日時的禮服。
【虎頭帽】 土家族地區兒童傳統服飾。其帽左右有一對虎耳,向前張豎,帽前沿兩耳之中,繡著一個“王”字,以暗示虎王。“王”字的下方,釘有銀制的“十八羅漢”或“福祿壽喜”四個銀字。帽之兩側及后部懸吊有6只土家族銀飾物,有“銀錘、銀槍、四方印、手錘、辣椒”等。此種帽飾具有虎圖騰崇拜性質,意為“老祖宗保護,避一切邪惡”。
【虎頭鞋】 土家族地區兒童傳統服飾。虎頭鞋多以紅、綠、藍布為材料,鞋繡有虎頭的形象,其額上亦繡有一個“王”字,同樣也具有虎圖騰崇拜的因素;包含著“神佑小孩”的善良愿望。
【衧褡】 即白族男子的對襟衣。形狀與漢族之對襟衣大致相同,但其紐扣要釘兩對一排或三對一排。色彩要求反襯,黑白藍三件套穿,每道重邊留露出一線,成“三滴水”以顯示家庭殷實。每逢節日、廟會娛樂場合,小伙子們特意把新衣通出小洞,顯示層次愈多愈好,這種服飾習俗尤有特色。
【草帽】 用麥稈或加工過的棕樹葉編織而成,直徑約0.6米,頂圓,突出。青年男女之草帽上多繪有花紋,用于遮陽或裝飾。無論男女都戴。
【草鞋】 用稻草編成。其制法:選擇稻草,用木棰捶軟,再搓草繩長約1.6米左右,作為草鞋之經繩,再搓小股繩按一定法則繞編于經繩上,并在適當的地方栽8條草編“耳子”四處,以剩余的繩子加長穿于各處“耳子”,即成。清以前,境內尚無草鞋習俗,后隨漢族移居傳播而來。除草鞋以外,還有用苧麻做麻鞋的習俗,其編制法同草鞋。青年男女亦有互相贈送精制的麻鞋為禮的習俗。作為禮品的麻鞋,多在鞋耳上夾彩色絲線以裝飾。草鞋多為山區農村人們上山勞動的常用鞋,制法簡便,便宜,且又輕便。今個別山區仍有此俗。
【桶裙】 土家婦女裙子,像水桶一般,長到腳背,多用天藍色,每件外鑲黃色小花條。前后為兩片,各四幅,燙成褶皺,但不再縫合,腰也不縫死,用兩對扣子扣緊或用兩根帶子系腰。裙腳鑲黃、藍色小花條,寬約10厘米。
【挑花頭飾】 挑花又叫牽花、扯扯花、十字繡、架花等,在直紋平布上畫好圖案,按照布紋的經緯十字交點、用以底布顏色相似的絲牽線挑花,一針套一針,針針相扣而成,多用于門窗、裹腳布、枕巾、手帕、裙邊、褲腳。圖案紋樣有幾何形、花、草、蟲、魚、鳥、龍及“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等傳統圖案。若用挑花作頭飾,頭上不戴假發、銀飾,而用一方青布包頭,露出四只角,另用一根0.6米左右長的挑花帶包在帽腰上。還有用青布把頭包成船形,像一個托盤,中間飾以彩色花帶,別有一番風味。
【擋卡】 即圍于兒童頸項上的一塊特制的圓形布片,主要是防止兒童的口涎污染上衣而制。“擋卡”成半環狀,環面寬約16厘米,系用2至3層布粘合縫制而成。其多用青、藍色棉布為面料,并于其上繡有各種花紋圖案。擋卡的兩端各縫有一條小布帶,系時寬的一面貼于胸前,后面用繩系住即成。
【鴉鵲衣】 土家族婦女春秋服裝,衣白褂黑,似鴉鵲(喜鵲)黑白相間羽毛之裝,故稱。
【家機布】 少數民族舊有自織棉布的傳統習慣,這種棉布稱為家機布。即自種棉花、自家紡織和煮染。這種布紗線較粗,布厚,耐穿。解放后,家機布逐漸減少。
【繡花帳帶】 土家族一種床上用品。主要用來裝飾蚊帳。舊時土家族多用麻布作蚊帳,藏青色。其帳前沿縫有一塊雪白的帳簾,其下沿成荷葉形,用紅線或綠線鎖邊,帳簾成長方形,長2米余,寬約0.5米,帳帶上用五色絲線繡有各種花鳥蟲魚等圖案,顯得美觀大方。
【繡花枕】 土家族舊時一種床上用品。枕頭為長方體,長約0.3米,多為藏青色棉布或麻布縫制。枕之兩端成正方形,分別用五色絲線繡有花鳥蟲魚等花紋圖案,故名之。其枕無芯,直接在枕套中裝滿養子殼,故又名“蕎殼枕”。
【繡花鞋】 土家族、苗族婦女舊時傳統布鞋。土家族婦女的鞋面全用青、藍、粉紅的綢子,鞋口滾書邊,挑“狗牙齒”花紋圖案,鞋尖正面用五色絲線繡各種花草、動物圖案,一般有“梅花吐艷”、“秋菊放彩”、“桃李爭春”、“蝴蝶騰空”、“蜜蜂展翅”、“蜻蜓戲水”等。當土家姑娘長到十四五歲時,便跟著村中大姐姐們學著繡鞋,繡鞋成了土家姑娘一種勞動習俗,也成了顯示姑娘聰明才智的標志。苗族婦女的繡花鞋頭尖口大,后跟上耳。還有一種稱為“半截鞋”者,其布用各色花緞連綴而成,自然成花紋,且美觀異常。
【繡花鞋墊】 是土家姑娘贈給意中人最珍貴的禮物,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們的純潔之情。這種鞋墊的制作,先以面粉糊上布殼晾干,再用紙剪出鞋墊式樣,畫上格子后,以青、藍、白、紅、綠、黃等各色線,手工納出花紋或圖案。繡上鷺鷥、蝴蝶等,表示吉祥幸福;繡上魚蟲花草等,表示永結同心;花樣還有田字花、春字花、王字花、米字花、萬字花等數十種。
【銀耳環】 民族傳統首飾,多為銀制,懸于耳垂的一種飾品。舊志載:土人“惟婦女鮮纏足,貫耳多環,累累然綴肩下”。土家女子的耳環多為銀制,品種、形狀較多,有“瓜子”、“燈籠”、“鼓捶”、“單環”、“連環”等,有一只耳貫三四個耳環者,相互連結,其長垂肩。且土家女子到12歲后必須穿耳。其時間多在農歷二月的花朝節,相傳這一天穿耳,有光神保護,其耳朵不化膿成瘡,縱然是貧窮的女子,也往往找幾根彩絲擰成耳環,懸于耳垂上。
【琵琶襟】 土家族男子的傳統服飾。琵琶襟,是男子上衣,往昔,其衣邊上貼有梅花條,裝有銀釣,安銅質紐扣;后來,逐漸發展成滿襟長衫或對襟短衫,胸前安七對或九對銅質紐扣或布紐扣。
【無腰褲】 即做成時褲子無褲腰,還得家人自己用白布上褲腰,褲腳肥大,褲腰亦肥大,有褲腰1.3米余寬的,穿時,須將褲腰在腹前打折,用褲腰帶系起來,褲之顏色多為青色或藍色。舊時,土家族婦女亦穿這種無腰褲。如今這種褲子已不存在。
【箍箍帽】 土家族婦女傳統頭飾物,常見于新娘婚禮中,帽俗稱“鳳冠”。其帽前綴一朵銀花,花之左右各一條飛動的銀龍,龍之旁又各有一只銀鳳,鳳后面有一對蝦,其后為帽襟,銀制面料。帽前的下沿,又綴有九只銀鳳,每只鳳的口中含有銀針三根。其帽上的銀飾不僅有“龍鳳呈祥”之意,且亦有避邪之功。此帽露頂,姑娘常于頂上挽一發髻,髻上再插有銀簪或玉簪、金瓜針、茉莉針、麻花針、瓜子針、銀針六種,還配有一支蓮蓬,一對芭蕉扇,且還有圍髻花和箍髻花各一對,以不露出發絲來。
【白族服飾】 男女有別,但以崇尚白色為主要特征。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說。男子普遍戴5尺、7尺或9尺長的白布頭帕,內穿白布汗衣,外套青布滿肩馬褂,腰系桃花兜袋。青年佩流蘇荷包。下著青色或藍色褲子,腳穿白布襪和云頭鞋。女子頭戴繡花撒須白帕,插各種首飾,戴金銀耳環,內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青、藍色馬褂,腰系繡花圍裙,后留繡花飄帶。乍一望去,如同喜鵲般。走親作客,胸前還佩掛牙簽。下著青藍色寬筒長褲,纏白色裹腳布,穿繡花鞋。未婚女子梳一、二條辮子,盤于頭上或披于背后,額前留“劉海”。已婚女子挽發簪于頭頂或腦后,上管套罩網兜、別簪子、插“仰”等首飾,有的還戴銀手鐲和戒指。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