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衛生
地方西醫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0:16 來源:aniluna.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三)地方西醫
【民國時期西醫】 1905年前后,始有芬蘭傳教士在大庸售西藥。1916年建福音堂于大庸后,傳教士給神職人員、教徒醫治一般的小傷小病,不對外門診。1930年后,永定鎮中醫羅石渠在南門口設門市,出售小宗中、西成藥、碘酒、紅藥水、仁丹、萬金油、濟眾水和抗瘧藥金雞納霜及牛痘苗等。1936年,澧縣醫生郭德山,為禁吸鴉片煙,來庸設戒煙醫院,懾于社會上邪惡勢力的威脅,郭遂在觀音橋開辦私立“生民醫院”。開業初,民眾對西醫、西藥持懷疑態度,僅駐軍官兵、教師及政府官員上門求診,地方上因刀、槍傷、醉酒、吐血等急癥也有來求治者。后來該院開展種牛痘和一些膿皰切開引流、脂肪瘤切除、倒睫手術,又做一些自費戒煙的化驗工作,如用硝酸銀查尿,遞減法注射嗎啡戒煙等,始在民眾中站住腳,縣城附近和桑植鄉下的病人,如尿道結石病也日夜趕來求診,郭檢查尿道結石已嵌在尿道口,只費舉手之勞便取出結 石,病人感激不盡,西醫始有信譽。1938 年,有何瑪麗(基督教徒助產士)來庸, 在沿河街辦私立伯利恒產科醫院。吳傳忠 辦“仁術”醫院。1939年夏,省衛生處 委縣人聶遐仙為大庸衛生事務所長,藥品 器材由省衛生實驗處充籌,所里只有一些 紅汞、碘酊、十滴水、抗瘧藥物和幾把鑷 子、注射器。僅有14個醫護人員,經費 十分缺乏。1940年后,外地一些醫生入 庸,孟體仁、田運干、余樂紅、裴素君、 田德賢、馬文、張經武、郭全生、陳自力 等人先后在縣城內開辦“體仁”、“協和” 醫院和“德禮產科診所”、“敬文診所”、 “全生西藥店”。他們多是一二人經營,經 費頗高。說什么“藥無十倍不賣”。生民 醫院的“六O六”針劑,進價5角至1元 (銀元),售價則3~5元。伯利恒產科醫 院接一難產,收費5~10元,故貧窮百姓 非急難病很少去求治。1945年抗日戰爭 勝利后,外地的醫生先后返籍,西醫只剩 一所衛生院和一個金生藥店。到1947年 省列定縣衛生事務所為丙等衛生院,人員 仍為14人。經費、器材缺乏,只設門診, 無病床與住院病人,少量出診只治小傷小 病,處理一般難產。主要業務開展免費種 牛痘、預防接種。1947年6月報表載: “本月日平均門診人次為14人次強。”慈 利,清宣統三年(1911)基督教湘西信義 總會津蘭醫院派外科醫生雅德(女)和邵 醫生在慈利福音堂成立醫務室,從此,西 醫藥傳人慈利。民國30年始建的縣衛生 院,設備簡陋,只能門診一般疾病。城鄉 西醫私人診所5處,只為少部分人施治。 桑植,民國25年(1936),汨湖黎聚武遷 入縣城東正街開設慈生醫院,為桑植西醫 之始。有醫生3人,病床2張,內、婦科 疾病治療藥品幾十種。民國29年(1940) 黎病故,醫院停業。此年國民黨縣政府于 縣城劉爺廟設立第一個公辦醫療機構—— 桑植縣衛生院。一任院長譚實,二任鄭國 棟,三任茅友祥,四任柳君濤,五任黎慎 初,醫生2~4人不等。醫療設備簡陋,僅有2張病床、手提式蒸氣消毒器及鉗鑷剪針線等。 【解放后西醫】 1950年9月新成立大 庸縣人民政府衛生院,有副院長及醫護人 員5人。1951年院內只能開展一般常見 病治療及眼瞼成形術,包皮環節術,膿腫 切開,拔牙等小型手術。1952年院址由 南正街屈家祠堂遷西中街天主堂內,設化 驗室,開展三大常規檢查,提高了診斷水 平。1954年能做疝修補、闌尾切除等下 腹手術。1955年院址遷北街文廟內,改 名為大庸縣人民衛生院。1956年4月做 了第一例破腹產手術。同年為沅古坪一老 婦做了卵巢囊腫摘除手術,還做了腸吻 合、膀胱取石、輸卵管結扎、產鉗助產、 骨折脫臼復位等手術186例。1958年2 月改為大庸縣人民醫院,有25名醫護人 員,40張病床,設有內、外、婦產、中 醫、針灸等科室。1961年院址遷今人民 路與天門路交接處,1963年衛生工作經 過調查,病床與人員之比由1961年1: 0.4上升到l:0.8,進入平穩的發展階 段,由做下腹部手術發展到做上腹部手 術,這年成功地做了脾切除、胃次全切 除、膽囊造瘺、胰腺囊腫的內引流、前列 腺摘除、早期陰莖癌切除根治手術。內科 技術也有較大提高,采用保守療法治胃、 十二脂腸潰瘍并發大出血,取得滿意效 果,成功地搶救危重病人五十余例。制劑 室首制大輸液成功,部分滿足了臨床需 要。化驗項目由1962年31個增加到65 個。1988年,全縣已有49個醫療衛生單 位(不包括防疫站、婦保站、皮膚病防治 站、計劃生育委員會等單位)和30個廠 礦醫務室,區、鄉、村四級衛生網點逐步 形成(區級衛生院9所,鄉衛生院34所, 村醫療232個),醫務人員由1951年的6 人增加到536人。慈利縣,人民政府接管 的縣衛生院,于1956年改為人民醫院, 先后進行臨床分科。農村區醫院、中心衛 生院和部分鄉衛生院亦分內、外、婦等 科。新中國成立后桑檀醫藥事業發展快。 1949年末僅有一家小衛生院,西醫2名, 助產士、藥劑員各1名。1951年省衛生廳派醫生孫思、助產士李家淑來縣,開展內兒婦科疾病治療業務,推行新法接生。1954年縣衛生院施行第一例闌尾割除術成功,相繼施行腸梗阻等手術。隨后,大中專院校畢業生陸續分配來縣,以及縣選派醫務人員去外地進修。1965年可施行胃次全、膽道探查、脾切除、甲狀腺切除、左半結腸除吻合術等難度較大手術。1966年可施行髖骨關節病灶切除、股骨骨折固定、子宮次全、腎切除等手術。60年代末,上級醫療衛生部門醫務人員下放到縣醫院及各公社(鎮)衛生院充實了醫療技術力量,縣人民醫院開展腎胚胎組織瘤切除,膀胱陰道瘺修補,開放性顱腦損傷清創術。1969年,芭茅溪公社衛生院為其水田壩大隊15歲少女周志英手術摘除重4750克卵巢囊腫。1974—1981年區醫院能開展闌尾切除、男女性結扎和引產剖腹產等一般手術。到1985年,縣人民醫院內科對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病、消化道疾病以及農藥中毒、各種類型休克、破傷風、急性黃疸肝炎的治愈率明顯上升。外科可進行帶蒂皮瓣移植、弓形針內固定、椎板減壓、腎部分切除、前列腺切除、直腸癌切除吻合、肝內管結石的膽腸吻合等手術。到1988年,縣、區、鄉(鎮)醫院衛生院發展到52所,除縣中醫院以中醫為主外,其余各級醫院均是以中西結合或西醫為主的醫院,西醫人員達117名,各級醫院都備有相應的西醫藥器材,西醫業務逐步擴大,治療疾病的技術水平也有較大提高。【中、西醫結合】 民國時期中醫與西醫業務截然分開,解放后,運用西醫診斷與中醫處方相結合,以及西醫治標與中醫治本的方法治病的積極意義,逐漸被人們接受和認識。境內中醫、西醫之間已有學術交流。1957年前曾號召中醫學西醫,以便適應開展衛生防疫、疾病防治的需要。以后把西醫學中醫,作為中西結合的關鍵,要求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體提高。1959年大庸全縣西醫學中醫,采取在職與離職兩種方式,有37名西醫藥人員拜中醫為師,還選3名西醫赴自治州進 修中醫科,縣內開辦針灸訓練班一期,學 員98人。聘老中醫講課,每周一次,實 行集體授課,分散復習,定期測驗等方 法,收到一定效果。1958年和1968年兩 次將中醫并入縣人民醫院的過程中,遇到 一些疑難病,中、西醫的主治醫師,在院 領導主持下聯合會診,“文革”中農村興 起合作醫療,曾掀起一個以草藥和新療法 (如針灸等)為主要內容的中西醫結合的 群眾運動。1976年全縣用中草藥治病 28.73萬人次,占全年門診總人次的 32 .1%。為了推廣中西結合治療的經驗與 成果,縣衛生局舉辦幾次大型展覽會和各 種形式的座談會、現場會、學習班,印發 資料、單方、驗方集,匯編成《科技成果 選編》。在臨床應用上中醫結合治療常見 病、多發病,由開始的4~5種,擴大化 到三十余種,其中對乙腦、急性和慢性肝 炎、急性腎炎、血小板減少、膽結石、膽 囊炎、膽道蛔蟲、蛔蟲性腸梗阻、毒蛇咬 傷、燒傷、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疾病的療效 較好。縣醫科所、縣醫院以碯砂為主,結 合放療,化療治鼻咽癌,可明顯延長患者 的存活期。沅古坪區醫院用中西結合治療 闌尾炎等急腹癥,使部分病人免除了開刀 之苦;縣醫院、茅崗區醫院等對針灸麻醉 手術進行探索、應用于臨床也獲得初步成 功。縣中醫院采用小夾板固定,中西結合 治療多手骨折、關節脫位五百余例,收效 良好。大庸解放后中西醫結合治療有發 展,但進展仍較慢,且未能持之以恒,不 少中、青年中醫濫用西藥的情況較多,有 中醫西藥化的毛病,中西醫之間仍有門戶 之見,影響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與提高。 1956年以后,慈利貫徹中共中央關于中 西醫結合的指示,實行中西醫結合。1956 ~1978年,保送西醫到外地學習中醫的 81人,分別學習半年至1年,占在職西 醫師的34%。縣衛校舉辦西醫學習中醫 的輔導,臨床實踐中,廣泛運用中西藥結 合防病治病,開展采、種、制、用的中草 藥群眾運動,西醫學中醫漸趨普及。在中 醫機構配備適量西醫藥人員,縣區鄉三級 醫療衛生機構均能根據不同病情,分別用中藥西藥或中西藥配合治療。縣人民醫院外科中西結合治療急腹癥104例,治療阿米巴痢疾59例。東岳觀區醫院中西結合治療乙腦88例,巖泊渡區醫院中西結合治療膽道蛔蟲59例,均取得顯著療效。1959~1987年,全縣醫務人員在省以上刊物發表中西醫結合論文69篇。西醫張潤田到省中醫學院培訓二年回縣后,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工作,先后發表《乙腦的辨證施治》、《心動過緩辨證治療》等14篇論文;五官科醫師龔承盛離職學習中醫眼科后,施用針拔白內障,使部分全盲患者視力恢復到0.1。桑植縣人民醫院傳染科主治醫生禹純璞,潛心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探索,1973年用復方巴豆散配合青霉素治療白喉27例,痊愈25例。1975年運用測柏湯及側柏注射劑治療肺結核咯血50例,其咯血停止天數均短于對照組(垂體后葉組)平均0.58天,且無副作用。1978年,按照中醫氣血營衛理論方法,辯證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77例,治愈率93.51%,病人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明顯縮短,治愈時間比純西醫方法治療的24例平均少8.3天,用芍白湯治療急性黃膽型傳染性肝炎,用復方黃柏片治療痢疾等試驗均取得良好效果。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