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景區
白虎堂
更新時間:2018-03-19 12:11:58 來源:aniluna.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九)白虎堂 位于索溪峪景區東南部。以白虎堂、 周家峪、黑槽峪為主體,輻射至網泉峪、 香楠峪。白虎堂峽谷迂回曲折,周家峪窄 峽一線,黑槽峪幽暗如槽,網泉峪、香楠 峪荒野幽遠。該小景區景觀極為豐富,各 景點之間有野徑小道可通。
【張龍泉】 位于白虎堂峽口外、喻家 嘴仙花宮右側200米處。山腳斜橫一白 崖,崖壁如削,林木蒼翠,藤蘿如網。懸 崖腳中部有石洞,直徑約2米。沿石洞前 行約10米,即為一石坡,桶口大一股泉 水沿石坡傾瀉而下。
【鄧家大院】 位于白虎堂峽口前文風 村豐合崗,距軍地坪800米,隔溪相望, 為明、清時期民居建筑遺址。明末清初, 鄧家曾出過文武舉人,當地流傳“公孫兩 案首,父子三俊才”。三座大院占地5.3 公頃。石門對聯:“漢時相業家聲舊,明 代武公世第新。”橫額“門福瑞靄”。石門 橫梁上刻有八卦圖。石梁兩頭有浮雕蝙蝠 撐頂。石級左側石墻上有碑刻和浮雕花石 板。碑文云(編注:無法辨認的字用 “口”。):“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歲孟夏修傳 日惟富口屋語云人杰地靈口翁益信山原逶 迤發自天門水流曲折沼乎澧蘭窗列千山巖 門鎮天馬樓高百丈閘口吐寶峰美哉鴻基燦 然大觀既有韓宣之筑能無張老之賀輝重云 臺聲振南陽于萬斯年以垂不朽者矣珉師蔡至誠口用儒學正堂褚相謨拜贈乾隆五十五年仲冬月吉日立”。中院遺址存兩條石凳,長3米,寬0.33米,厚0.13米,高0.34米。前沿石裙為浮雕云紋圖飾。右院存四合院式木質瓦屋1棟,屋前15米存斷墻石門。石柱門聯依稀可辨:“相業巍巍輝紫閣;家聲奕奕紹云萱。”橫額“聲振云臺”。門內石板過道嵌一塊單線雕刻白鶴如意蓮花圓形圖案石板。石門前挺立香楠一棵,樹高約15米,胸圍2.63米,冠幅東西21米,南北19米。干分5枝,3枝已枯,2枝頂綠揚翠。
【羅漢松】 生長在黑槽峪口文風村袁家峪組。樹齡110余年,樹高17.5米,胸圍2.4米,冠幅東西10.5米、南北10米。樹干高俊挺拔,疏枝舒展,針葉碧亮。
【葫蘆巖】 黑槽峪中間一峰獨立,高約30米,底部粗肥,自下而上,逐漸縮小,宛如盛酒葫蘆。
【吹風洲】 黑槽峪中間,峰退谷開,溪繞沙洲。沙洲綠草鋪地,灌木雜生,野花滿洲。洲左右谷口相對,清風送爽宜人。
【花婆峰】 吹風洲西南有高約百米的獨峰,頂端酷似老嫗,頭纏花布帕,五官明朗,面容親切,凝視吹風洲,似在看護洲上野花。
【雷公眼】 花婆峰右邊一巨大石壁頂端有直徑約2米的圓洞,人稱雷公眼。
【松瀑峰】 吹風洲正對面石壁上分開一峰,峰頂立一棵老松。干彎枝虬,枝葉斜展。其左邊峰壁生一石槽,水流成瀑。老松旁立,似在觀瀑,松瀑相映成畫。
【吹風峽】 過吹風洲后,兩旁峽壁漸窄,兩壁對峙,幾欲相吻,峽長約1公里。峽澗繞峰傍石,水聲或清脆柔潤,或激越湍急。峽中多巖蛙,夜間“梆梆”鳴叫,清脆悅耳。溪畔雜樹掩映,芳草萋萋。
【神女牧馬】 位于黑槽峪中段,左邊石壁上因滲水浸漫,斑駁水痕花紋形成一幅“神女牧馬”圖畫。
【鐵欄關象】 位于黑槽峪中間。溪中一巨石如象,人稱大象巖。此象被兩峰緊鎖,似鐵欄相圍。
【皇冠巖】 朝皇峪正中一峰,高約50米,其上蒼松疏布,間雜映山紅。每到春季,杜鵑花紅似火,點綴其間,極似帝王所戴之冠。
【羅姑寨】 又名鑼鼓寨。黑槽峪盡頭右方一巨峰,高約300米,直入云霄。峰三面絕壁,一面平緩,有石脊與后峰相連,沿石脊可登峰頂。頂平坦,約200平方米,古松茂密。有一眼小泉,可供飲用。登峰頂,四面峰巒盡收眼底。據傳,明末李自成兵敗,手下一羅姓女將率親兵避難于此,以山頂為營,故名。
【藤纏樹】 黑槽峪盡頭山腰,坡地中長一麻櫟樹,高約15米,胸圍近2米。一根粗約0.6米的野藤,自下而上將大樹緊箍密纏,藤枝滿樹蔓延,藤葉布滿樹干枝權,青綠可愛。
【金鑫庵】 走盡黑槽峪,沿坡上土地埡,埡右側孤立一峰,三面為斧削絕壁。清代有道人在山頂建此廟,現存斷墻,碑文無存,庵右300米處有一峰如雄獅,面朝此庵,似司守護。
【陽雀峽】 白虎堂峪口1公里處,峽谷左右石壁、峰柱、松林中遍生杜鵑,經久不謝,陽雀喜棲于此。峽頂有無一庵遺址。相傳.庵為清康熙年間四川峨媚山云游至此的無一女道人所建。
【陽雀泉】 峽中右側石壁隙縫中汩汩流出的一股小泉。久旱久澇均不消不漲,山洪暴發仍清亮不濁。水質清冽微甜,夏涼冬暖。
【兩水會朝】 白虎堂與周家峪兩水匯流處,奇峰怪石闖入眼簾,兩谷清風交流,爽心悅目。左壁有天然巖屋,可容百人。
【七仙女拜壽】 立周家峪山腰,北望右前方峰叢中7座俊秀石峰,面向一巨峰朝拜。傳為七仙女奉王母娘娘命,專程為金鑫庵女道長祝壽,經女道長點化在此。
【桂花樹王】 位于周家峪村水塘堤上。樹高約13米,分生7支干。最大支干胸圍1.3米,最小支干胸圍0.38米,樹干合圍6.22米。冠幅東西12米、南北11米。樹葉油綠,濃郁如傘。其東側兩支干開黃花,西側支干均開白花,金銀二花并開于一樹。
【八龍獻寶】 立周家峪廟埡山頂朝西南遠眺,多層山巒歷歷在目,如條條巨龍自西朝東環擁寶峰山。夏季雨后,云涌其間,峰巒起伏,條條蛟龍時而騰挪,時而伸展,靈活多變,極為壯觀。
【雙獅朝神】 周家峪南坡右側,兩座石峰形如獅。一峰高大似雄師,一峰矮小似雌獅,雙獅面向金鑫庵朝拜。
【滴水巖】 距白虎堂約1公里處,一座40米高的絕壁向左傾斜,壁頂林木豐茂,巖泉不斷自壁檐滴落,終年不涸。春夏水柱如銀管萬支呈半月形下落,陽光照射下晶瑩璀燦。
【吊藍灣瀑布】 滴水巖對面兩峰相連高聳,峰間為石溝。溝寬1米,長約30米,如一淑女躺椅仰臥,線曲舒展,臀部稍沉。水流從其頭部瀉下,至腹部稍作停留,旋即沖出,沿石溝滑瀉,一吞一吐,跌宕多姿。
【麂子巖】 距滴水巖l公里許,右側一石如麂,傲立于高約百米的石峰上。頭清晰,昂然向東,嘴微張,形象逼真。
【天子碑】 麂子巖左側有一石峰,高約百米,50米處四面突然斷裂脫落,形成高約10米的細柱。細柱上支撐一塊高約30米、寬約10米、形似石碑的長方形板石。板石正面有黃、赭、黑三色水痕,人稱天子碑。
【白虎堂】 相傳當年向王舉旗造反兵敗,其舅白虎率兵援救,至此聞向王已跳崖身亡,頓時氣絕而死。后人曾修白虎廟紀念,現存遺址。明清時,此峽谷居家百戶,故又稱百戶堂。峽谷依勢右傾左折,谷溝敞揚,兩旁峰墻柱峰凜然而立。
【朱家坡】 位于白虎堂下方2.5公里處。茂林修竹,吊腳樓盡掩其中,滿目清秀。坡上多獼猴桃,繁生黃蓮、七葉一枝花、血蜈蚣等中草藥。
【鐵爐灣】 位于寶峰湖后山。清代有人在此筑爐煉鐵,存煉鐵爐遺址。地呈橢圓盆狀,四面壁峰合圍,峰石相依。春夏季節,絕壁泉瀑飛瀉,流泉吐珠,多生箬竹。
【仙女洞泉】 位于天馬山下右側,距 喻家嘴300米。遠望,一弧形石崖如弓, 崖前為坡地。崖右一石溝,溝內有石洞,泉水從石洞中涌出,沿石溝跌宕而下,縱 橫流瀉,如簾如練,生動多姿。相傳貧窮 人家娶媳嫁女在此洞口焚香,次日便有金 銀碗盆陳放洞口,有人暗中察看,發現有 仙女出入。
【野人井】 巖門坡左側山頂一巖溶漏斗,奇特幽野。口大底小,狀如鐵鍋,四面絕壁,深約百米。俯視井底,樹草似茵,野藤如織。井底有溶洞,寬敞處可容萬人。洞中有地下河和瀑布,河中有盲眼魚又稱玻璃魚,通體透明。巖溶景觀待探明。
【巖門口】 位于巖門村巖門坡上。左右兩崖相峙,形成“U”型巨門。左崖高約30米,正面崖壁雄立.水痕灰黑白黃,相雜如染。巖頂及外側邊緣青藤懸掛。右側石崖稍低,高約10米,綠竹野草密布。一條400余步石級小道從中蟠行而上。至門中山竹密集,夾道如巷。再上行96步石級為一平臺,臺外沿長一古樹,人稱“煙棠樹”。樹干粗壯雄健,需兩人合抱,高約18米,枝干4根如傘骨,冠幅東西17米、南北15米。樹上多寄生植物,布滿綠苔。從此古樹處上行50米為大石洞,內可容千人以上。
【張公泉】 位于巖門坡山腳中部。懸崖如罩,似魚嘴微張,長30余米,深9米,高2米。因有張姓老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巖罩右側有一孔,人不能人。孔內水潭深不見底,泉水由此噴涌而出。潭內多大鯢。1996年12月,當地村民毛善華到此挑水,活捉一條黑色小魚,頭大尾小,長約8厘米,嘴小如針孔長于頭頂,肚皮雪白透明,內臟清晰可見。
【網泉峪】 位于索溪峪鎮鐵廠村內,全長3.5公里。因峪中多泉眼而名。
【缸缽潭】 索溪峪鎮鐵廠村網峪黃蓮溪內1公里處,有一水潭為天然石井,直徑2米,深2米,口如缽狀。潭旁石崖上有流水直瀉其中,水花四濺。
【姊妹巖】 距缸缽潭300米處,兩壁橫亙聳立,遠望如兩村姑玉立。
【漂水巖瀑布】 距姊妹巖500米處,有水流自前80米的絕崖之上飄然而下,如輕紗抖落,玉練飛舞。若遇山風勁吹,半空如珠璣紛揚。
【中柱山】 距網泉峪口2.5公里,孤立一山似柱,巍然屹立。上多古松、古楓。立山巔可覽群山遠峰。
【箱子巖】 網泉峪與土缽界山腳相會處右側,一板形石峰背西面東,拔地而起,高約百米。壁面如削,峰頂青松林立。峰頂左側突兀一長方石似木箱,長約5米,高約3米,正面灰黑。石箱內側七八棵蒼松,似侍衛肅立。
【犀牛巖】 土缽界半坡北向群峰中,一峰獨立,棱角分明。頂端形似一犀牛,鼻、嘴上揚,身軀雄健,正駐足遠望。蒼松翠木疏布其身后左右,犀牛如自叢林中悠然走出,旁若無人。
【云臺寺】 位于土缽界左側云臺山山腰。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宣統元年(1909)曾予修繕。從上至下依次三跌,一跌一臺,一臺一崖,臺平崖仰。一臺一殿,地勢絕險。因臺石層疊,宛如傳說中仙人騰空行走時腳踏的如意云臺。第一殿為香客焚燒香紙及避雨歇息之地,約40平方米,現僅存斷墻殘石。殿前后鑿有石鍋,可蓄水。殿后為石崖,打鑿石坎7步。上行約6米,折身向左,沿石壁上石臺,貼崖壁前行10米,忽有天然石洞,深約5米,洞口伸出危巖約3米,上有巨石壓頂,下為深谷,奇險至極。出石洞往右沿崖根上行約30米,回身上石臺,即為第二殿。此殿供奉菩薩,僅10平方米,墻體完好,屋頂不存。兩旁門聯:“云生絕壁間,知有蒼龍聽法;臺起諸峰處,好與白鳥談經。”門額刻“云臺仙山”四字。第三殿最高,翠樹環圍,為僧人修性打禪之地,約20平方米,現存西北面石墻。
【紅巖寺】 位于土缽界右側。建寺年月因寺碑俱毀,無考,僅存斷墻。寺宇處地勢高峻,氣勢不凡。一錐形石峰孤立,直指蒼穹,高約200米。寺東南為百丈深淵,西北為陡坡。立于峰頂,見東南丘陵無際,渾圓如丸。西北峰巒仰首擁立,煙云縹緲。
【天子山景區】 亦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西北部,總面積5400余公頃。原名青巖山。明初,土家族首領向大坤在此揭竿聚義,自號向王天子,部分景點命名與此傳說有關。1983年7月15日,桑植縣人民政府發文更名為天子山。該景區交通暢達。自天子山上賀龍公園始,有公路經天子山鎮、中湖鄉、永定區教字埡鎮直達張家界市城區,全程58公里;沿此條公路經張家界市區可達武陵源區人民政府駐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全程分別為114.8公里、89公里。山頂公路與楊家寨景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袁家界小景區相通,全程20公里。從天子山農場往左經丁香溶有簡易公路可去老屋場小景區。旅游旺季,有班車從賀龍公園開往桑植縣城。此外,建有步行游道16公里。境內中部高,四周低,海拔800米以上為發育不成熟的石灰巖層,800米以下屬厚度很大的石英砂巖層。最高峰天子峰,面北而峙,海拔1262米。立峰憑眺,見臺地錯列,石峰嶙峋,云霧繚繞,峰、峽、瀑、林遍布千山萬壑。山頂、山腰臺地突兀凌空,多達60余處,交錯伸延,是天然觀景臺。現已開發石家檐、茶盤塌、老屋場、鴛鴦溪等4個小景區。尚有鳳棲山、黃龍泉小景區待開發。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